中國經濟網北京5月11日訊(記者 鄧浩)5月10日,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攜手國際管理咨詢公司科爾尼共同召開“2017中國化工行業的全球機遇”新聞發布會,并發布《中國化工行業的全球機遇》報告,為中國化工企業如何通過海外并購實現國際化提供決策參考。
會上,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常務副書記曾堅重點介紹了石化行業“一帶一路”所取得的成就與未來的發展思路。曾堅指出,近年來,我國化工企業積極“走出去”,到“一帶一路”沿線國家開展并購、投資、銷售等廣泛合作,取得了明顯成效。
圖為曾堅副書記在會上發言。中國經濟網記者鄧浩 攝
2016年,我國從中東、中亞和俄羅斯進口原油2.4億噸,占總進口量的62.8%;進口天然氣3047.1萬噸,占總進口量的56.3%;從東南亞、南亞等國家進口天然橡膠246.2萬噸,占總進口量的98.4%;向東南亞和南亞等國家出口化肥1653.8萬噸,占出口總量的59.4%;出口聚氯乙烯和燒堿分別達到100萬噸以上,占出口總量的95%左右。但由于起步晚、基礎弱,我國化學工業開展“一帶一路”國際產能合作總體仍處于初級階段,不同行業之間發展不平衡,在合作規模、合作方式、合作成效等方面存在較大差距。
據介紹,目前,我國化學工業開展“一帶一路”國際產能合作面臨著一系列問題和挑戰:一是企業開展國際產能合作帶有較大的盲目性和無序性;二是“一帶一路”沿線大多數國家產業配套能力較差、園區化水平較低;三是國際產能合作扶持政策的針對性和操作性有待增強;四是面臨較大的地緣政治、文化差異和政策環境風險;五是既面臨西方企業的強力競爭,又承受來自中東、印度等“一帶一路”沿線國家同質化發展的競爭壓力。
曾堅強調,應當深入落實“十三五”國際產能合作指引、中國制造2025、行業“十三五”發展規劃等重要戰略規劃,堅持市場化原則、戰略性原則、園區化原則、產業安全原則以及互利共原則,以企業為主體,以優化全球產能布局為目標,以建設特色明顯、產業集聚、綠色安全、優勢互補、產業鏈上下游配套的國際產能合作園區為戰略重點,建立行業協會牽頭,企業和金融、法律、咨詢等機構協同參與的國際產能合作平臺,更好發揮政府作用,引導企業聯合“抱團”走出去,形成規模效應和集聚優勢,推進國內產業梯次轉移,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企業和企業集團。
“歷史上,主要化工終端應用領域的很多重要客戶都布局在中國,這是因為中國不僅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國內需求增長,而且許多國外廠商也在中國建立了全球制造基地。”科爾尼全球合伙人、亞太地區能源化工業管理合伙人陸浩文(Thomas Luedi)在會上表示,“未來,隨著中國歷史成本優勢的逐漸消失,中國的領先化工企業有必要放眼全球,實現運營全球化,從而發掘新的增長市場并保持全球競爭力。”